生活與文化

以前的我,一直覺得,工業化工整的商品才是我喜歡的
喜歡乾淨又俐落的風格
但是自從在台藝上了葉劉老師的紋飾,還有曾老師的藝術鑑賞通識之後,慢慢反省了一下。
逐漸能感覺英國莫里斯推行手工藝,提倡工藝美術運動的那股熱忱。
因為世界化的影響,我們的生活漸漸出現其他國家也會有的東西。
然後慢慢的民族氣息漸漸的褪去,現在走到別人國家,好像也講不出太大的分別。
最近幾年,特別有感觸。
特別是,我們幾乎已經沒有人在穿傳統服飾。過年過節的氣氛也逐漸淡化。
標準化、規格化的產品,把我們的生活也標準化跟規格化了。

當然學企管出身的我,並不覺得標準化跟規格化有什麼不好。在生產與製造過程中,這是必須且不可逆的。只是我個人的取向,變得喜歡不標準、不規格的東西了

還記得做了曾教授東北亞藝術鑑賞的報告。我們這組的主題是「薩摩燒、九谷燒、伊里萬燒」。另外有日文專長的我,對於這份報告不覺得困擾,反而覺得很開心。
也因為翻閱相關書籍,我對陶、瓷製品的認識也更上一層樓,以及對於日常生活用的物品也重新省視了一番。
報告的重點當然是在介紹這些瓷器的發展由來、花樣。並沒有探求內心的想法與感想。
但是我自己本身在做報告的同時,翻閱了很多日本的二手資料。不管是日本博物館製作的簡介影片、古玩介紹的書籍等等。
原本瓷器就是由中國傳入日本,起初的圖樣也都非常中國化。以成品的製作來說,遠遠都比不上中國製的。但是越翻閱到後期,慢慢會感嘆,瓷器在日本發展後竟會有如此的變化!
瓷器的造型、圖樣,慢慢加入了日本的民族圖樣。原本看來是缺點的地方,也都經過改良改進變得可愛了起來。
這份報告做著做著,不光只是感嘆他們技術的進步,另外也反省我們自己對於傳統的愛好與認知。

以前的社會,我們生活的重心在廟宇,大人帶著小孩入廟宇拜拜,同時可以講上兩段歷史故事。廟宇與居民是有互動的,是大家共同生活的回憶、是傳遞觀念的場所。但是隨著社會的改變,大家鮮少去廟裡,也都似乎都忘了那些牆上、柱上小巧又可愛得人物。
以前的民家,會在家裡安設諧音吉祥喜氣的東西當裝飾。現在的我們住在統一規格製作的水泥房子裡。都忘了過去對於住宅還有這些巧思。
以前的生活,我們會因為過年過節,準備特殊菜餚。感覺這個年、這個節過得特別不容易。但是社會富裕了,我們餐餐都吃得好了,過節好像少了那麼點特殊。生活變得忙碌,也省去了許多禮節。
我們的生活中,去了這些民族生活的記憶,現在講起這些文化好像都跟我們離很遠似的。

去過日本、韓國之後,深深感覺我們不夠愛惜我們的文化。
在曾教授的課上雖然也有提起過,實地走一遭感觸更是深刻。
我們對待傳統,好像都是「就這樣...這以前是~~」。可是人家都是用「我們這個~~是多麼了不起做出來的~~~」光是對歷史、傳統的敘述口氣,就感覺認知上得不同。
雖然在日本、韓國看到的很多東西,我有時候也不覺得那有什麼特別。但是他們用那種敘述方式,就變得會多看兩眼。在他們的生活裡,處處都可以看見文化的影子。反觀我們一般的生活,真的都在學別人怎麼過。學來學去,都快忘了自己是誰。

想來想去,跟日本、韓國一樣愛惜古物、傳統的,就屬台南了!如果大家都能像台南人那樣愛古蹟、愛傳統或許我們也能跟日本、韓國一樣,生活的很台味了。

我們家是客家人,但是老實說現在也看不出什麼客家味。(除了行為上特別節儉以外)
在台藝大做畢製的時候,就有想過,怎麼樣可以讓客家風味顯現,跟台南那樣,有特色。
結果我發現,其實我根本不夠「客」。我對自己的文化不夠瞭解。所以我無法講出特色,無從比較。

最近拿著不鏽鋼碗吃飯的時候,就想著,為什麼不在用陶、或瓷碗了?
最近拿著標準樣板、貼圖的盤子,就在想,如果可以我是不是也可以去學個陶藝、拉個胚

快30歲才發覺我應該開始找自己的文化
希望我們的社會也可以有多一點的機會,傳遞「文化」給下一代


希望早日可以像日本這樣
在現代與過去之間生活~

圖片來源: http://www.iris-hermit.com/hati/hati-a013.html







留言

熱門文章